
一、引言
2025 年 7 月,大陆商务部发布稀土出口管制措施,对台湾地区稀土供应实施严格限制。这一政策调整不仅直接影响台湾军工产业,更对全球半导体制造巨头台积电的长期战略布局构成严峻挑战。作为全球领先的芯片代工企业,台积电在先进制程领域的技术优势与其对特定稀土资源的高度依赖形成鲜明矛盾。本报告旨在系统分析稀土断供背景下台积电面临的结构性困境,并探讨其可能采取的战略调整路径,为理解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趋势提供参考视角。
二、稀土供应现状与半导体产业特性概述
全球稀土产业链呈现出资源分布与加工能力严重失衡的格局。目前,中国占据全球 90% 以上的稀土精炼产能,其中重稀土加工能力更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99% 的镝(Dysprosium)精炼集中在中国,无锡拥有全球唯一的超纯镝精炼厂。这种垄断地位不仅源于资源禀赋,更建立在数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政策支持基础上,短期内难以撼动。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显示,即便美国从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获取稀土矿砂,其本土精炼能力仍需至少三年以上建设周期才能形成规模产能。
半导体产业对稀土的依赖具有隐蔽而关键的特性。不同于大众认知,稀土并非直接作为芯片材料使用,而是渗透在制造流程的核心环节:光刻机精密光学系统依赖含镧(La)镜片;晶圆抛光过程需要铈(Ce)基磨料;设备驱动系统中的高性能钕铁硼磁体含有钕(Nd)和镝(Dy);先进封装工艺使用含钐(Sm)的磁性材料。这些环节虽不直接决定芯片性能,却是维持生产线连续运转的 "工业维生素",尤其在 3nm 以下先进制程中,稀土材料的质量稳定性直接影响良率控制。
展开剩余77%三、台积电对稀土的依赖现状
台积电的稀土供应链呈现出典型的 "源头单一、环节集中" 特征。根据 2024 年数据,台湾地区全年进口稀土 6096 吨,其中 96% 来自大陆;而台积电作为岛内最大稀土消耗企业,其先进制程产线稀土依存度超过 90%。这种依赖在重稀土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3nm 核心产线所需的钕、镝等元素,大陆供应占比高达 92%,这些元素是维持光刻机工作台高精度运动的关键材料,其磁性组件通常每 72 小时需要更换。
生产环节的稀土依赖已深度嵌入台积电的制造体系。ASML 极紫外光刻机(EUV)中的精密驱动系统,每台需要约 2.3 公斤钕铁硼磁体;离子注入机的偏转线圈使用含铽(Tb)的特种合金;化学机械抛光(CMP)工序每年消耗超过 80 吨铈基抛光液。更关键的是,这些含稀土零部件的维护更换形成持续需求,而非一次性投入。美国亚利桑那工厂的运营数据显示,当稀土供应不稳定时,设备维护周期从标准的 14 天延长至 28 天,直接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 17%。
四、台积电面临的战略困境
稀土断供对台积电造成的冲击呈现出明显的 "短痛长困" 特征。短期内,高端产能首当其冲 —— 公司已被迫砍掉整个氮化镓(GaN)芯片代工业务,该业务线因无法获得高纯度钪(Sc)供应而全面停摆。14nm 及以下逻辑芯片生产也陷入停滞,新规要求含 0.1% 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需逐案审批,导致台积电无法按时交付苹果 A18 芯片订单,违约赔偿已达 12 亿美元。
长期战略困境则触及企业生存根基。重稀土供应构成最严峻挑战,3nm 产线所需的镝元素全球 99% 精炼产能集中于中国,而替代材料研发至少需要 5 年周期且性能损失达 30%。美国亚利桑那工厂试图使用替代磁体材料,结果导致光刻机定位误差超出标准值 4 倍,良率从 92% 骤降至 55%,单位制造成本上升 83%。更棘手的是军事用途关联审查,台积电为美国国防部生产的加密芯片订单因 "可能用于导弹制导系统" 而审批受阻,该部分业务占其美国收入的 11%。
市场信心波动引发连锁反应。稀土断供消息公布后,台股科技板块单日市值蒸发 2300 亿新台币,其中台积电股价三日累计下跌 19%,创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最大单周跌幅。分析机构已将其 2026 年营收预期下调 22%,更严峻的警告来自客户流失风险 —— 大陆市场占台积电营收的 70%,若因稀土管制引发的供应链不稳定持续,华为、小米等核心客户正加速将订单转移至中芯国际。
五、潜在解决路径分析
稀土困局下,台积电的战略选择面临多重制约。"妥协求审批" 路径要求企业建立严格的最终用户认证体系,详细申报每批芯片的用途流向。但这意味着必须放弃部分军事相关订单,并接受更严格的供应链审查,美国国防部已明确表示 "不会容忍供应商接受第三方国家的用途监控"。2025 年第三季度数据显示,采用用途申报模式获得审批的订单仅占申请量的 63%,且审批周期平均延长至 45 天,远超行业标准的 14 天交付周期。
"技术降级" 方案面临市场现实阻力。转向 28nm 等成熟制程虽可降低稀土需求,但该市场毛利率仅为先进制程的 1/3,且面临中芯国际、联电等对手的激烈竞争。台积电试产的 28nm 替代方案虽通过可靠性测试,但客户接受度低于预期,英伟达明确表示 "不会为 AI 芯片接受性能降级"。更根本的矛盾在于,成熟制程市场增长已停滞,2024 年全球 28nm 及以上节点芯片需求仅增长 3%,远低于 3nm 产品 47% 的增速。
"产能迁移" 选项则陷入地缘政治漩涡。将先进产能转移至中国大陆可直接利用本土稀土资源和市场优势,但这与美国 "芯片法案" 要求的 "去中国化" 战略形成冲突。台积电南京厂扩建计划因涉及 14nm 技术转移争议,已被美国商务部列入 "观察清单",可能面临制裁风险。而留在台湾本土或转移至美国,又无法解决稀土供应链的根本问题 —— 澳大利亚矿砂的杂质含量是中国的 3.2 倍,导致提纯成本增加 210%,且缺乏关键的镝元素资源。
六、结论与建议
稀土断供危机暴露了台积电战略布局中的致命短板 —— 技术领先建立在资源依赖基础上的脆弱平衡。短期来看,企业需建立多维度应急响应机制:优化库存管理系统,将关键稀土零部件安全库存从 30 天提升至 90 天;与上游供应商合作开发低稀土替代工艺,在非关键设备中试用铁氧体磁体;建立客户分级制度,优先保障民用消费电子订单的稀土配额。
中长期战略调整应聚焦三个方向:一是技术重构,加大无稀土替代材料研发投入,目标在 2028 年前将 EUV 光刻机稀土用量降低 50%;二是供应链多元化,与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合作建设专用稀土分离厂,确保重稀土年供应量稳定在 200 吨以上;三是商业模式转型,从纯制造代工向 "制造 + 材料" 整合服务商转变,通过入股稀土加工企业保障资源安全。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需认识到稀土管制不仅是贸易工具,更是重塑全球产业链权力结构的战略支点。建议建立 "稀土 - 芯片" 联动管理机制,将资源供应与技术合作挂钩;完善民用稀土产品白名单制度,对承诺不用于军事用途的企业简化审批流程;加强两岸半导体产业协作,探索建立 "技术换资源" 的新型合作模式,既保障大陆稀土资源安全,又维护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稳定。
台积电的稀土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红利消退后的结构性矛盾显现。在资源民族主义回潮与技术竞争政治化的双重压力下,没有任何企业能够长期维持 "技术在台湾、市场在大陆、资源在全球" 的三角平衡。未来三到五年,台积电的战略选择将不仅决定自身命运,更将深刻影响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权力格局重构进程。
发布于:北京市万生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